多年来银行贷款的利息率加权平均数始终在7%上下徘徊。
均衡点不等于中间点,它是动态均衡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实施大均衡改革方略,但均衡点不等于中间点。回顾中国改革实践,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新的制度安排是谁设计的?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重点是打破大银行垄断,推进私人及草根金融发展。衡量尊重与否、发挥与否的标志是敢于不敢于、能够不能够包容所谓创新型异类。依据国家在现代文明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新阶段的改革,应当握好五环改革各自的核心目标。
突破藩篱,该砍手时砍手 新阶段的全方位改革,将会遇到一些障碍,其中,固化的利益格局是最大的障碍。生态体制改革:寻求以天地人产权为基础的环资制度。反过来,预防与治理系统性风险的一大策略,恰好是抑制甚至切断系统性风险在各部门之间的传染路径。
关键在于,如何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将金融危机的冲击,转变为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动力。而努力避免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一旦危机爆发,如何通过良好的危机管理来利用危机推动改革,则是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前提条件。然而,随着投机者的大肆攻击造成本币汇率显著贬值,这些东南亚国家就开始品尝到外债造成的苦果,即由于本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造成美元计价债务负担的加剧,这种资产与负债的币种错配是东南亚国家最终大量企业与银行倒闭的根源。根据不同机构的估算,目前中国企业负债占GDP比率约在120-150%左右,在全球主要大国中位居第一。
政府应对危机的结果,无非是用公共部门的加杠杆来应对私人部门的去杠杆,古今中外皆然。问题在于,56%这一数字,未必是中国政府总体债务水平的真实反映。
因此,中国政府以及监管当局必须为这一风险做好准备。那为什么过去没有爆发危机呢?笔者又凭什么认为未来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在上升呢? 笔者的回答是,过去中国的私人、政府与对外部门,各自存在一个减震器。那么,如果一个外生性或内生性冲击导致全国平均地价与房价下跌15%,那么中国商业银行将会出现相对于总资产9%的损失,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金将消耗殆尽。关键在于如何未雨绸缪、及时应对。
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府关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声音越来越弱,而对地方融资平台依然保持了较强的控制。在制造业,产能过剩不仅出现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PVC等传统行业,甚至出现在光伏、风电、造船等新兴行业。这意味着,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再次突破了银监会管制,继续为地方融资平台与房地产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信贷。与此同时,购入反售还虚增了银行甲的存款规模,帮助后者规避了贷存比管制。
如果上述情形在未来同时发生,则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国政府的真实债务水平,可能上升至90-100%。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直接举债,因此地方政府债务也局限于养老金缺口、对地方国有企业的隐含担保等或有债务。
所谓拉美陷阱,是指拉美经济在二战后集体遭遇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之所以采用刀锋这个比喻,是因为我们感觉,中国经济未来就像一只蚂蚁,在一柄被竖起来的钢刀的刀刃上爬行,爬过去就是欧美国家,爬不过去就是拉美国家(引用最近一个非常流行的比喻)。
中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可能从对外部门开始,随后传递至私人部门,进而传递至公共部门,最后传递至对外部门,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然而一旦外需萎缩、本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走低,那么高投资的结果就可能造成庞大的过剩产能,而高负债的结果将会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攀升。鉴于中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强大掌控能力,以及在实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方面的巨大空间,再加上超过3.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造成中国政府有能力避免小型局部危机的爆发。然而,9号文出台之后,商业银行的监管套利行为就会停止了吗?市场与监管的博弈,会不会向迄今为止的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史所展示得那样,按下葫芦浮起瓢? 未来十年中国主权债危局——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评论之三 9年前,我与两位师友完成了一个世界银行委托的主权债重组课题,当时该课题是为阿根廷主权债务危机而作如果按照这个曲线来看,现在必须意识到美国经济,对外投资现在处于低谷期,我个人判断,美国对外投资在不远的将来还会往上走,毕竟金融危机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出国投资是中国经济,对外有外贸盈余的后果,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外贸盈余状态。
90年代美国经济几乎是一枝独秀,尤其是在97、98年之后,美国企业打遍世界。刚才说的是和中国有关的投资,现在再来谈谈和美国有关的投资,刚才曲线对比给大家留下印象很深,美国逐年的对外投资额度的下降,跟它现在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对外投资大户的身份看上去有一点那么不匹配,请李教授解释一下,这两者之间是不是有一种落差?与此同时,我也想问,是不是美国人老呼吁别人到它那儿投资,所以它现在对外投资的兴趣、热情没有以往那么高,有这个问题存在其中吗? 李稻葵:首先,美国这个曲线的的确确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地位。
不仅在上涨,增长速度还在扩张。李稻葵:是的,美国这个曲线有两个高幅度增长期,一个是50年代,战后的时候,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经济一体独大,尤其对于欧洲,所以大量美国资金涌现全世界各地,包括欧洲。
李稻葵:其实这张图可能还不足以完全表现中国对外投资的增长趋势,如果把这张图稍微扩张一点,把中国对外投资的数字从2009年往前推,推到2001年,你会发现我们的对外投资是井喷式上涨。这么多钱,相当于美国国债券1/4的资金要撤资,美国国债券的收益率或者是利率,就会迅速上涨,美国国内的利率就会上涨。
最后可能形成了大量的亏本,最后说不定不如买某些国家的国债券来得好。所以我们对外投资格局仍然持续,只不过形式有所变化。加上中国经济自身的企业,需要各种各样的打引号的补药,我们缺技术,我们缺市场,我们缺一些商业模式,怎么办?走出去,到国外去寻找这些补药,这是中国经济这几年迅速上涨的基本原因。反过来看美国,美国90年代是风起云涌,对外投资。
三,由外国的朋友们来帮助我们消化的中国的生产出来的产品。我手头有这样一个数字,2013对外投资额度是1078亿美元,吸引外资是1240亿美元,您觉得在多远的未来我们的对外投资的总额会超过吸引外资的额度? 李稻葵:我相信从今年开始基本上这个格局就会建立起来,就会牢固的建立起来,而且不可逆转,就是对外直接投资量将超过吸引外商投资的量。
下面的红曲线,中国曲线更多的是吃补药,国内缺什么我们补什么。来源:凤凰财经 进入 李稻葵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外汇储备 。
那么美国每一个百姓都能感受到其中的负面影响,这对美国经济不利。从长远来看家底应该交给中国企业家,交给中国百姓出国自主投资,这是长远来讲。
主持人:它也成为中国外交领域当中一张最新的名片。中国现在攒下4万元的储蓄,本质是储蓄,我保守判断2020到2025。高铁例外,高铁是一个例外,高铁是相对比较成功的模式,我们向外面复制推广,主要是这么一个区别。是前苏联和东欧的经济进入到转型期,给美国的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所以这根曲线的高低不能说绝对量的确反映美国经济的全球地位,那么这个背后是什么?仔细分析是美国的企业或者是资本力量,因为这根曲线背后是一个一个企业,跨国公司企业把自己的商业模式,把自己的科技能力,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向全球范围内复制,这个机制跟红曲线不一样。
在2014国际投资论坛《对话》节目的录制现场李稻葵表示:中国4万亿外汇储备决定美国经济兴衰。第二个道理,中国经济需要补药,需要新的商业模式,需要新的技术,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对外投资来获得。
主持人:虽然现在手头有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是真的不能随随便便花,甚至一拍脑袋决定大规模开始投资。因此看未来,往远看,看未来,美国对外经济投资还在上涨,现在美国经济在比较健康的恢复,美国企业信心是非常多的,美国有它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另外有高科技,所以美国曲线在往上涨,中国经济的曲线也会在往上涨,哪一年能够相遇呢?保守讲2020到2025年左右基本能够相遇,那时候基本类似,同时中国经济储蓄率比较高,因为投资最重要的来源就是对外储蓄。
在目前你觉得中国这方面的力量足够吗? 李稻葵:两个话题,把它分开说,一个是中国经济在国内的投资,这个投资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毫无疑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甚至于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经济要发展,我们每一个工人,每一个劳工,包括白领工人,背后的资本量,包括电脑的质量和数量还要进一步提高,电脑增加和设备增加本身是固化的技术进步,所以这个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始终第一大要素。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金融危机,不管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全球金融危机都是一个洗牌过程,美国对外投资这几年下降跟金融危机有关。